1958年5月17日,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随后聂荣臻副总理责成中科院张劲夫等负责制定人造卫星规划方案。中国科学院为完成人造卫星任务于1958年9月成立了“581”组办公室,10月至12月组建了总体组、电学组、空间光辐射组、遥测组、结构组、雷达定位组、环境模拟组、高空大气组等8个研究组、由“581”组办公室直接领导,在西苑操场甲1号形成了初期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前身。
1964年12月27日,在三届人大会期间,赵九章先生呈书周恩来总理,对发射我国人造卫星的意义、技术途径和具备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建议将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列入国家计划。1965年中科院开始筹建卫星设计院,对外名称中科院科学仪器设计院,即“651”设计院,赵九章任院长,并召开了我国第一颗卫星论证会,提出了我国发展人造卫星规划设想,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运载和地面系统等方案设想,为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和今后卫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6年2月正式成立应用地球物理所,赵九章兼任所长,后因体制调整归国家航天局,对外名称为空间物理所。1979年中科院再次组建队伍,成立了空间科学技术中心,开展“两星一站”工作。八十年代中期,遥感卫星地面站完成了建设任务并独立运行。1987年院党组决定将空间物理所与空间科学技术中心合并,正式更名为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从1958年到八十年代后期,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实践一号卫星、实践二号卫星、天文卫星、资源卫星和遥感卫星地面站的研制、发射与建设等工作中,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92年中科院组建了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1995年院党组决定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与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合并,院党组的决策就是为了加强对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进一步密切空间科学、应用研究与型号任务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我院空间科技力量的综合优势,提高我院承担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和工程型号任务的总体协调、关键技术攻关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确保工程任务的完成,同时为争取国家“九五”和后10年国家航天工程中更多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1999年完成了研究所定位工作,研究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的工作。2003年11月院党组决定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划归光电研究院。
发展现状 |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简称空间中心)是中科院在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方面的核心科研机构。主要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科研工作,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前沿,着力发展空间物理、空间环境、微波遥感和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相关科学与技术,并受中科院委托承担空间科学规划的牵头工作,组织空间科学与应用相关项目,向院内外有关科研部门和单位提供空间技术支持。 |
空间中心目前主要从事载人航天工程、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月球探测计划和多颗应用卫星的有效载荷和相关支持系统的任务、以及空间物理基础研究国家重大项目、多项863项目、中科院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和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方面的任务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太阳、行星、及地球空间物理基础前沿问题,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连锁变化过程,天基和地基空间环境监测与探测,空间环境预报和空间环境效应预测及相关研究,航天器综合电子设备、空间系统的仿真与综合性信息技术以及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 空间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的挂靠单位,并设有中国科学院“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空间微波遥感技术实验室”等研究机构。 空间中心现有在职职工394名,科技人员324人,其中博士后13人、博士40名、硕士94名、本科1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33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14人,中级科技人员104人。 空间中心现有科研实验室1.4万平方米,有技术支撑和服务机构及一批地面科学数据接收、观测台站,实验室的配套科研仪器设备种类齐全、技术先进,具备空间科学研究和开发的雄厚基础。 空间中心一贯注重质量和管理体系建设,已获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证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空间中心具有空间物理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空间飞行器设计、电磁场及微波技术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空间物理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站博士后7人,在学研究生138人,其中博士生39人,硕士生99人,客座专家8人。
|
产业公司 | |||||||
|